中山公園湖水質提升治理工程簡介
項目介紹:
中山公園湖位於市區東北部汾江河畔,是一個集宣傳、展覽、科普、娛樂、休閑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中山公園湖主要汙染源來自於湖內多年積累的淤泥的內源汙染、雨季汙水溢流、湖面堆積垃圾等;水體自淨能力不足,無法完成汙染物的輸出、轉移和淨化作用,導緻汙染物積累且惡性循環,水質惡化現象。因此,采用科學的技術治理措施,對中山公園湖開展治理,解決水質超標、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是目前亟待開展的工作,也是周邊居民改善水質的迫切訴求。中山公園湖水質提升治理工程,湖表面積約108000平方米,平均水深1.5米,容量162000立方米。
治理目標:
在外部汙染都比較穩定的前提下,使中山公園湖水質達到更好的指標,達到地表水IV類並確保項目不產生二次汙染、不破壞生態環境、符合相關法律法規。
中山公園湖治理技術:
采用國際先進的鎳基石墨烯場效應水體礦化裝置治理汙染水體,技術機理是利用納米材料活性與水體反應,形成量子場效應,在水體中不投放化學製劑、生物菌種,沒有二次汙染的顧慮因素;達到消除黑臭提升水質、恢複生態。
●原位消解黑臭水體; .
●原位消除汙染水體浮泥、藻類;
●原位消解汙染水體有機汙染物;
●原位消解汙染水體無機汙染物;
該技術適用於動態、靜態、大流域、大水域。
中山公園湖項目治理過程及成效:
對水體的水質和底質汙染嚴重、水體自淨能力弱,水動力嚴重不足等問題,采用人工增氧工藝提高水體的溶解氧、水力交換量及物資循環轉化率,快速建立內循環淨化處理系統,增強水體流動,為上層水體增氧,改善水體。
打撈垃圾
隨著治理設備的投入,調整治理參數及功率,加大治理能力,短時間內水質得到明顯好轉。鎳基石墨烯場效應水體礦化裝置高效快速分解水體中的有機汙染物以及淤泥中的有機物,快速有效的消除水體異味,使中山公園湖水質達到明顯改善。
經過鎳基石墨烯場效應水體礦化裝置的治理,中山公園湖水質指標達到地表V類水標準(pH值6~9,溶解氧≤2mg/L,高錳酸鹽指數≤15mg/L,化學需氧量≤40mg/L,生化需氧量≤10mg/L,氨氮≤2.0mg/L,總磷≤0.2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