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湖水质提升治理工程简介
项目介绍:
中山公园湖位于市区东北部汾江河畔,是一个集宣传、展览、科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中山公园湖主要污染源来自于湖内多年积累的淤泥的内源污染、雨季污水溢流、湖面堆积垃圾等;水体自净能力不足,无法完成污染物的输出、转移和净化作用,导致污染物积累且恶性循环,水质恶化现象。因此,采用科学的技术治理措施,对中山公园湖开展治理,解决水质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是目前亟待开展的工作,也是周边居民改善水质的迫切诉求。中山公园湖水质提升治理工程,湖表面积约108000平方米,平均水深1.5米,容量162000立方米。
治理目标:
在外部污染都比较稳定的前提下,使中山公园湖水质达到更好的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并确保项目不产生二次污染、不破坏生态环境、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中山公园湖治理技术:
采用国际先进的镍基石墨烯场效应水体矿化装置治理污染水体,技术机理是利用纳米材料活性与水体反应,形成量子场效应,在水体中不投放化学制剂、生物菌种,没有二次污染的顾虑因素;达到消除黑臭提升水质、恢复生态。
●原位消解黑臭水体; .
●原位消除污染水体浮泥、藻类;
●原位消解污染水体有机污染物;
●原位消解污染水体无机污染物;
该技术适用於动态、静态、大流域、大水域。
中山公园湖项目治理过程及成效:
对水体的水质和底质污染严重、水体自净能力弱,水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采用人工增氧工艺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力交换量及物资循环转化率,快速建立内循环净化处理系统,增强水体流动,为上层水体增氧,改善水体。
打捞垃圾
随着治理设备的投入,调整治理参数及功率,加大治理能力,短时间内水质得到明显好转。镍基石墨烯场效应水体矿化装置高效快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及淤泥中的有机物,快速有效的消除水体异味,使中山公园湖水质达到明显改善。
经过镍基石墨烯场效应水体矿化装置的治理,中山公园湖水质指标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pH值6~9,溶解氧≤2mg/L,高锰酸盐指数≤15mg/L,化学需氧量≤40mg/L,生化需氧量≤10mg/L,氨氮≤2.0mg/L,总磷≤0.2mg/L)。